柯淳的片酬飙升与行业生态
片酬争议与高强度工作
柯淳(本名赵柯淳)在综艺《无限超越班第三季》中自曝“日薪2万”引发热议。他透露当前日薪达2万元,但实际尚未接过此类项目,其收入主要依赖爆款短剧。例如,他主演的《好一个乖乖女》总播放量突破20亿,单日收入曾飙升至3.57万元。然而,短剧拍摄强度极大:他曾连续工作48小时,单日拍摄62场戏,工作时长超18小时,甚至仅有10分钟用餐时间。这种“以命换钱”的模式被网友调侃为“用肝换薪”。
行业收入两极分化
短剧头部演员日薪可达8万元(如徐艺真),但新人时薪可能低至10元。柯淳早期日薪仅800元,凭借《好一个乖乖女》两周收入50万,跻身行业头部。然而,短剧制作周期短(7-14天),成本压缩严重,演员实际到手收入可能因场地、设备等分摊而减少。
演技争议与短剧市场逻辑
郝蕾批评与市场需求的冲突
柯淳的“冷脸落泪”成为流量密码,但在综艺即兴表演环节被郝蕾批评“情感切换机械化,缺乏灵魂”。短剧市场追求“3秒流泪、5秒爆发”的速食表演,与郝蕾主张的“真听真看真感受”形成对比。柯淳回应称:“观众要的是爽感,不是奥斯卡影帝。”
短剧的“情绪快餐”属性
短剧以强情节、快节奏吸引观众,演员需迅速切换情绪。柯淳在《好一个乖乖女》中饰演的“霸总”段休冥因完美人设和深情表现圈粉,但其表演被质疑模式化。观众评价两极:有人支持“短剧演成这样已够用”,也有人呼吁提升演技以应对审美升级。
短剧行业的扭曲生态与演员困境
“竖店”模式与演员压榨
横店因短剧盛行被称为“竖店”,演员沦为“人形拍摄机器”。柯淳所在公司年产出200多部短剧,为节省成本,主演多拍一场可省数万元。平台算法仅看重“完播率”,制作方为通过审核甚至接受“技术性流泪”,忽视表演深度。
职业风险与转型压力
医生警告长期熬夜拍摄或致猝死,柯淳自嘲“趁年轻攒钱,卷不动就开超市”。短剧演员淘汰率极高,90%的人热度难超3个月。尔冬升批评柯淳“人设固化”,杨天真指其“履历单薄”,转型长剧面临挑战。
争议背后的行业反思
草根逆袭 vs 资本收割
柯淳从湖南岳阳普通家庭逆袭为“短剧顶流”,被视为励志典范,但其收入在680亿短剧市场规模中占比微末。网友质疑“平台吃肉,演员喝汤”,行业红利分配不公。
出路探索:短剧演员的生存法则
部分演员选择“短剧口碑+长剧回归”模式(如锦超),或依托科班背景与爆款双保险(如孙樾)。柯淳则通过公益活动和正能量形象拓展影响力,但演技提升仍是关键。
结语
柯淳的“2万日薪”折射出短剧行业的暴利与残酷。若演员仅依赖流量红利而忽视艺术沉淀,恐难逃“昙花一现”的命运。郝蕾的批评不仅针对柯淳,更是对短剧生态的警示:在追求“短平快”的同时,如何平衡商业逻辑与表演艺术,将是行业长期课题。